通識課程規劃

義守大學通識課程的規劃主要分為四大類,包含A.共同核心課程(16學分)B.博雅課程(12學分)C.服務與知識實踐課程(2學分)D.體育健康(0學分)。校共同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資訊能力與素養、倫理道德、公民基本素養與對世界文化認識,拓展國際視野為首要。博雅課程則以培養學生「具有自省能力的倫理道德」、「現代社會所必要的社會知能」與「敦品勵人的生活態度」三大核心素養為目標。服務與知識實踐課程之教育目的旨在培育學生具備良好之公民責任與素養,使學生具有熱忱服務精神及管理自我以完成交付任務之能力,激發學生勤奮負責之品德,提昇學生道德情操並落實學生社會關懷與厚植環保厚生的素養,以奠定其日後成就自我及服務社會之根基。體育健康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強健體魄與合群之能力,透過教育的實施可拓展學生終生運動學習的積極人生觀。 

 
101學年度起通識教育課程類群配置
 

 

 

備註:
1.
各學院(除國際學院外)、系開設上列之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需送通識教育中心課程規
 
劃委員會審議。
2.
國際學院院課程規劃委員會規劃之通識相關(含博雅)課程,依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審議程序
 
提送通識教育中心課程規劃委員會審議。
 

 

 
共同核心課程(共計16學分)

校共同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資訊能力與素養、倫理道德、公民基本素養與對世界文化認識,拓展國際視野為首要。課程內容包含華語文學與思想(I)(II)、實用英文(I)(II)、英語聽講實習(I)(II)、公民基本素養課程(人權與法治、台灣社會的發展、當代世界文化、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41修習) 

1.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10學分) 

 

 

華語文學與思想課程(4學分)華語文學與思想課程包含華語文學與思想(I)(2學分)與華語文學與思想(II)(2學分) 

華語課程的目標如下: 

1. 建立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語文教學之人文精神。 

2. 強調以「閱讀文本」為方法的語文教學之習慣態度。 

3. 強化以「書寫應用」為型態的語文教學之能力訓練。 

準此,本課程規劃區分「文學」與「思想」兩大領域授課。 

 

文學課程的設計,目的在於是使學生有基本的文學概念、了解文學的範疇、掌握文學的特性,從而提升其鑑賞能力與表達能力。此外,還將透過中文能力檢定考試、經典好書閱讀、翠屏山文學獎徵文、義守盃國語演講比賽以及文藝作家作品座談週等定期舉辦之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投入文學課程的學習,以達到厚實語文應用能力之目標。 

 

思想課程的設計,目的在使學生從接觸傳統的文化知識做起,進一步瞭解中華文化的精神與智慧,讓「文化知識」能內化為「人文素養」,並在課程中引導學生強化思辨能力與處世能力,以落實「全人」的教育目標。 

  

英語文課程(6學分)  

英文課程分為「實用英文(I)(II)(4學分)」與「英語聽講實習(I)(II)(2學分」。授課均採分級教學模式,藉由適級教材的授課,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意願與成效。 

 

「實用英文」課程重視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強調閱讀理解、字彙、文法及閱讀之思考力,希望學生在一學年中能強化其英語閱讀之流暢度,並擴增英語字彙。除英語文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外,也期盼學生在互動式的課程情境裡,學會善用資源、解決學習問題,培養與人溝通和自我行銷之能力,涵養多元的文化觀及建立永續學習能力。「英語聽講實習」旨在藉由課堂上之聽力、口語活動及透過視聽教材的輔助,提供學生聽力及口說之練習。

 

除課程外,學校也訂定相當於全民英檢中級初試之畢業門檻,以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通識教育中心為營造校園英語環境與鼓勵學生參加英檢,除了安排免費英語檢定輔導課程、設計英語情境教室等活動外,還與全民網路英檢(NETPAW)TOEICIELTS合作,實施全面性的校園英檢,方便學生隨時參加。

 

2.公民基本素養的培養(2學分)(下列課程41)

 

 

人權與法治 (2學分)

「人權發展」是國際社會的主流趨向,其具體落實則有賴民主憲政與法治教育的植根以及憲政制度的健全運作。本課程以宏觀的視角,探討:一、民主政治與世界各國憲政體制的發展,讓學生了解國際的脈動軌跡與發展趨勢。二、權力與權利以及義務之關係,藉以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知法守法」公民基本素養,讓學生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之餘更要尊重他人的權益。進而在生涯發展過程中,促進倫理與道德情操的提升與對社會的關懷,型塑學生之世界公民素養。

台灣社會的發展 (2學分)

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與獨特,提供了富饒的養分,但也給台灣帶來多舛的命運;歷史的多變,孕育了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質及其獨特的風貌。本課程以台灣的歷史為經,各個發展面向為緯。一、讓學生了解台灣各族群篳路藍縷開發台灣的艱困歷程,以激發學生關懷社會的情操。二、讓學生真正能夠立足台灣,放眼世界,擴展學生宏觀的視野。三、讓學生了解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衝突、對抗與競合的過程,培養學生對異己之尊重、同理與包容的公民素養。

 

當代世界文化(2學分)

近代世界發展隨著交通資訊便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已全然無法逃避與世界的接觸與對話的機會,本課程將以當代世界文化議題為核心,透過對各主要文化區域的介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由不同師資引介不同議題,提供修課學生在各種不同種族、文明等面向上的基礎認知,建構地球村的理解、人文的關懷、差異文化的尊重等等現代公民極應具備的國際視野與人文情懷。更能拓展學生的歷史文化深度與全球範為的廣度,進而培養其接納、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的胸懷。進而能在生活與工作的實踐當中,無論觀光旅遊、設計規劃、創意發想等各方面,發揮面向世界的才學與壯志。

 

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2學分)

優質公民社會的建構需要高素質的公民,能夠深刻瞭解自我與他人,認同所屬社群及胸懷世界。教育的本質乃「人的教育」,內容涉及政治社會、經濟發展、宗教信仰、文化思想與科技工藝等等的思考與反省。本課程將透過不同主題的探索世界與人類發展的核心價值,將現代公民素養與多元文化的包容,進行跨越時空隔閡的緊密連結,透過對於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理解,吸取人類智慧的精華,突破單一學科視野,提供全球性、歷史性的多元視角與包容,教育學生的反思能力與內化於生命的優質意識,以建構優質公民社會的實踐。透過對政治社會發展的理解,反思民主法治的意涵與媒體亂象;對經濟發展的知識,反思資本社會與道德生活的連結;對宗教信仰的理解,擴展人道關懷的強度;對多元化思想的體認,建構安身立命的價值判斷;對科技工藝的理解,反思人類的極限與環境保護,最終在世界人類歷史發展的智慧結晶中,體會有美、有情、有理的生命意涵,透過教學設計,使學生在當前功利環境下,能夠發展獨立思考,深切人文關懷。

 

博雅課程(12學分)

為強化及拓展學生在其他知識領域的學習與提昇其終生學習的能力,博雅課程分為生命探索與關懷、藝術與美學、語文溝通與表達、文化思想與教育、社會科學議題、科技發展與人類、自然環境與人類等七大領域,以培養學生「具有自省能力的倫理道德」、「現代社會所必要的社會知能」與「敦品勵人的生活態度」三大核心素養為目標。另有通識教育講座和通識護照之設置。課程設計力求各學門之間的平衡,兼顧課程多元化與整合性,以拓展學生開闊的視野及豐富的人文體驗,最終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析辨能力及理性價值判斷的智慧,對學生之「具有自省能力的倫理道德」、「現代社會所必要的社會知能」與「敦品勵人的生活態度」三大核心素養之提升有所助益。

生命探索與關懷領域:
由於科技文明的勃興衝擊了傳統的精神文明,造成生命價值觀念的混淆,物種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威脅。此領域課程目標在於喚起學生重新體認生命之意義及存在的價值,培養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尊重他人生命」的情懷。進一步擴展「個人」、「他人」乃至於「其他物種生命」之間整體的關懷情操。

 

藝術與美學領域:
藝術是藝術家透過適當的媒介,將其內在的思想或感情傳達出來,因而創作了藝術品的過程。此領域課程目標乃欲藉由美學原理的講授,藝術創作的賞評,引導學生認識有關藝術之基本概念,讓學生對藝術家的創造過程、藝術品的特質與價值、藝術的欣賞與批評、藝術與人生的關係等方面均有基本的知識涵養,進一步開發、深化學生的美感經驗與創意啟發。

 

語文溝通與表達領域:
溝通與表達是開放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能力核心基礎,除了自身的母語外,若能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例如英語、法語、德語、韓語以及越語等〉,將有助於個人或團體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進行多元文化的交流,本領域課程的目標,除了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語文能力之外,更進一步強化學生在語文運用上之深度表達及思辨能力,深化對本國及異國文化的瞭解,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與溝通技巧。

 

文化、思想與教育領域:
文化係指所有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的符號化結,包涵具體的物質現象與抽象的社會現象。思想則是一切系統知識的根源,而教育則是各種文化、思想與普世價值傳承的最重要途徑。此領域課程目標,在使學生能整體地瞭解人類文化的精髓,以增進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邏輯思辨的能力,並將優質的文化思想透過合宜的方式代代相承。

 

社會科學議題領域:
廣義的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管理學、法律學、教育學、人口學、傳播學等。在全球化的時代,社會科學乃是現代人了解自己和了解其所處社會環境(包括國際社會)的變遷並謀求因應之道的重要知識基礎。此領域課程目標,在協助學生以一種有系統、嚴謹的方法對人與社會整體有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基本的世界公民意識以及熟知各種倫理規範,讓學生得以運用這些知識,以適應日益變動、複雜的人類社會。

 

科技發展與人類領域:
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人類的創造發明,日新月異,對人類實質生活造成空前的衝擊。就人類長遠的生存發展而言,科技確實為人類帶來了不少方便,讓人類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突破環境的限制,延長人類的壽命,甚至於複製生命。然而,人類對科技的深度依賴,使人類逐漸被科技駕馭與宰制,本領域課程的目標即在於釐清科技的本質,透過探討人與科技的現實議題以評估人與科技間應有的適當距離。

自然、環境與人類領域:
人類對環境無止盡的「侵奪」造成自然力量的反撲,面對一連串的災難與自然界的異相,原以為可以駕馭一切的人類,開始感到束手無策。此領域課程的目標在於透過嚴肅的反思,讓學生了解其所處的自然環境之演變,讓學生體認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共生」的相處之道,進而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倫理關係,使兩者在永續發展中維持穩定與平衡。

模組課程:
為落實跨領域、跨院系之多元學習中心特延攬校內外之學者專家實施模組教學,以不同角度,拓展學生不同視野,由中心邀請適當師資授課,藉由與專家對話,拓展學生的宏觀視野。

通識護照:內含「圖書館利用教育」、「參訪活動」及「經典閱讀」三部分:
圖書館利用教育:主要是希望同學除了藉由選修通識課程增進非專業性的知識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善用圖書館的各項資源來進行資料收集,進而加強自己的一般常識與培養主動求知進取的態度。
參訪活動:主要是希望學生藉由參訪全球性的文化中心、美術館、表演廳院、博物館、教育館、紀念館、文化村等,參與其所舉辦的各種藝術、文化、演講、表演活動與學術討論活動等,來培養有更生活情趣,提昇本身的藝文素養與拓展個人的視野。
經典閱讀:由通識教育中心指定圖書,學生於三年級結束前完成指定圖書四大領域各2冊。96學年度第1學期起,請參閱義守大學通識護照實施要點】


服務與知識實踐課程(2學分)

體育健康(0學分)